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入聯議題要生活化

入聯/返聯的路線之爭,其實也不一定就是這麼政治。這篇投書於自由時報的文章,就試著由生活來切入主題。

入聯議題要生活化
■ 劉世忠
不管「入聯」或「返聯」,對人民的生活到底有何「關聯」,恐怕才是確保公投案能夠成功的關鍵。
比方說台灣民眾遭受到SARS這樣慘痛的教訓,讓美、日和歐盟等國表達對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加入聯合國,可以讓台灣所有人民的健康獲得更周全的保障。
另外,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就無法加入「國際刑警組織」,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洗錢、環保、毒品、人口販賣最新資訊,因此民眾在銀行的存款可能受到波及,台灣青少年可能因此更容易購買毒品,造成嚴重的社會與治安問題。
又例如台灣非屬「國際勞工組織」會員,影響台灣一千萬名勞工與在台超過三十五萬名外勞權益之保障。
即使是新聞界的「無冕王」,也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被秘書處拒發採訪證,剝奪台灣新聞從業人員採訪自由,也剝奪了台灣民眾知的權利。
又如,台灣漁船在海上發生國際海事糾紛或者觸法過度捕捉鮪魚時有所聞,卻被排除在多數漁業和鮪類保育委員會之外,無法替台灣漁民在這些相關組織進行公平的協調、仲裁與補償。
現階段綠營「入聯公投」與藍營「返聯公投」之爭,多仍停留在選戰文宣與組織動員層次。綠營全力捍衛「入聯案」的正當性,訴諸台灣申請國際組織以及民眾參與國際競賽被中國打壓的反彈情緒。藍營則是動輒將綠營推動「入聯案」所花費的預算,與學生營養午餐、風災損失等等民生議題掛鉤,試圖營造政府不顧人民生計只顧拚選舉的印象(藍營卻也同時不得不重視台灣主體性強化的政治現實,高舉公投的香跟著綠營拜)。
然而除去無法作為一個正常國家國民的無奈和憤慨,又有多少台灣民眾真正清楚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無法參加聯合國或其所屬國際組織,對他們的權利有何損傷?
因此,民進黨政府應該以簡單明瞭、邏輯清楚的方式,將「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對民眾生活有何影響?」的論述,讓民眾清楚理解、思考,也就是將「入聯公投議題生活化」。
否則一旦「入聯」或「返聯」公投因相互抵消效應,或者未能激發選民足夠投票動機而雙雙失敗,國際社會將認定多數台灣民意對加入聯合國議題並無一致意見,使得兩千三百萬人的權益受到嚴重斲傷。
(作者為外交工作人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