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基里巴斯國簡介

常看中國論壇的讀者,可能曾經看過"基里巴斯國"這個字眼,卻不知其由來,在此提供解說,各位就知道了。

基里巴斯國簡介

基里巴斯國(The Republic of Kiribati),全稱為基里巴斯人民共和國。 簡稱基國。

獨立日:4月1日獨立日:4月1日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5∶3。 中間為一隻烏骨雞。中間為一隻烏骨雞。 這是基國的國鳥。
國徽:中間為喇叭花,四周環繞一圈GUO尾巴花。
自然地理:位於太平洋中西部。自然地理:位於太平洋中西部。 由33個島嶼組成,分屬吉伯特群島、費尼克斯(鳳凰)群島、萊恩(線島)群島和大洋島,東西延綿約38公里,南北約83公里,陸地面積總合25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地跨赤道、橫越國際換日線的國家。
人口:13萬人,人口增長率4.1%(1998年)。90%以上基里巴斯人種。 90%以上基里巴斯人種。 首都:塔瑪地(Tamadi)
總統:瓦瓦塔拉二世,於1960年當先總統。
媒體:國營電視臺CKTV 《瓦瓦塔拉萬歲報》 《C&K通訊社》
最高建築:城管捉雞塑像(注:比美國自由女神像高8米)
衛生:世界排名第四衛生:世界排名第四
教育:義務教育終生教育:義務教育終生
人權:比美國好五倍人權:比美國好五倍 公民幸福指數:250

排名世界第一城管捉雞塑像城管捉雞塑像







另外附上一則來自基國的新聞:


C&K:基國政府嚴厲譴責干涉內政

C&K特訊,基國外交部副部長J.B.zhenhan同志在聯合國發表重要講話。 他指出,基國內政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基國政府的權利,基國人民無權干涉。

他還嚴厲的指出,「擊鼓鳴冤」是個好政策,各個地方應該狠抓落實,多在衙門口擺放幾隻牛皮鼓,以方便群眾伸張正義。 這是民主進程的一個重要裡碑。

今年,政府將下大力氣,撥出5000億基幣,動用5000名科學院院士,改良牛皮鼓的質量,以增大牛皮鼓的發聲效果,從而更好的為基國人民服務。 J.B.zhenhan相信,這一政策的出台,會引來諸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小國紛紛效仿,成為民主國家的執政典範。

J.B.zhenhan同志在講話的最後有些激動,他熱淚盈眶,不能自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向聯合國各成員國再次強調了———基國內政屬於政府內政,基國人民不得干涉的宣言。 頓時,整個聯合國會場一片寂靜。
美國的一名記者提出疑問,說:基國人民能看A片兒嗎?

J.B.zhenhan同志神色嚴肅,拍案而起,大聲說道:基國政府剛剛出台了管制槍具的政策,生殖器也在管制範圍以內,基國人民不得隨意「打炮」!。聯合國會場先是一片鴉雀無聲。 繼而報以雷鳴般掌聲。 日本人紛紛低頭流露出害羞狀。 美國外交官哭了起來,說美國的人權狀況差距了足足5倍。
J.B.zhenhan同志在全場的熱烈氣氛中,緩緩的走出了聯合國會場的大門。

C&K記者前方報道。
以上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決對見鬼。

主席文選: 謝長廷的三座大山

這是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從民進黨、國民黨的生態,再延伸到台灣的現況,談謝長廷選總統可能採取的策略。

原文出自王崑義部落格:
謝長廷的「三座大山」(上)
謝長廷的「三座大山」(中)
謝長廷的「三座大山」(下)

謝長廷的「三座大山」--「長昌配」組合後民進黨的戰略格局與發展

王崑義
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和副手蘇貞昌組成「長昌配」以後,到底形成什麼樣的戰略格局呢?要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民所拍的兩部電影「亂」和「影武者」談起。 黑澤民這兩部電影所呈現的是他的英雄信念,從描述意志決斷、人道精神、孤寂的英雄,到最終描述悲涼無力與瘋狂的英雄形象。黑澤民在「亂」片中,他呈現亂世中堅持作英雄的荒謬,那些越是想堅持義理與真誠的英雄,越是飽經離亂痛苦,甚至最終出現邁向死亡的荒謬。所以,黑澤民在「亂」片中認為瘋子才是亂世中最幸福的人。
而「影武者」一片表達的是「武士不再」的悲涼。當武士只剩下影子,就算有作英雄的意願,也是大勢已去。影子只能追逐英雄死亡的足跡,讓自己無聲無息的犧牲,沒人紀念,最後消逝於失敗的戰鬥裡。
從這樣的意象來看待初組成的「長昌配」,其實是有些相同性。在民進黨總統初選結束以後,原本應該逐步退出政治舞台的陳水扁總統和民進黨的天王們,卻仍然著堅持做他們「英雄」的角色,讓主角站不上真正的舞台,只能隨風飄舞。結果是謝長廷自己所堅持的理念無法呈現,自己想要搭配的對象無法成型,讓初選以後的民進黨應對總統大選的選戰,呈現一片「亂」局。
當然,要在這個「亂」局中釐清一些秩序也不是不可能,這就要從阿扁與他的天王們的角色說起。
● 阿扁與他的天王們
在民進黨內常有一句話作為大家互勉的座右銘,那就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從民進黨開始組成以後,所謂的「雞兔同籠」,「分進合擊」幾乎已經變成民進黨這個黨的最重要「黨性」。所以,即使總統初選結束以後,新的主角已經出現,但大家還是堅持「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想法。沒有一個人會認為初選結束以後,就是個人政治生命的結束,所以繼續選擇做一個「影武者」或是「亂世英雄」,甚至是「瘋子」,都是希望把最後一段登山路程爬完,直到頂峰倒下為止。
為了這一段最後的登山路程,我們可以看到阿扁與他的天王們仍然各自設定最後衝刺的目標,每個人所設定的最後目標,可以再分項來解析。
第一是,阿扁與他的「三座高峰」
可以說阿扁在民進黨總統初選後,極力以「台灣入聯」作為衝刺目標,就是希望以此把自己推上「世界級領袖」的位階,所以「台灣入聯」的主張只是他的「標竿」,並不必然非達到這個目標不可。
但有了「標竿」,如何幫他繼續往前衝刺呢?「三座高峰」是他認為可以在最後幫他推上「世界級領袖」的重要指標。這「三座高峰」,第一座就是八月份他風塵僕僕趕往中美洲所舉辦的「台灣—中美洲元首高峰會」,第二座是九月九日在台北所舉行的「台非元首高峰會」,第三座是十月份他要趕往南太平洋,跟台灣有邦交的六個島國舉行「台灣—南太平洋元首高峰會」。
阿扁就是希望以這「三座高峰」作為踏腳石,能夠在他最後任內,一舉把他推上「世界級領袖」的位置,好讓他下台以後,能夠在台灣的歷史上留下一段「艱苦奮鬥、可歌可泣」政績,這也是他願意在過境美國時「忍辱負重」的原因。
當然,每一個領袖都想在他執政的時期寫下一段「傳奇神話」,作為後世對他有所紀念的事蹟,這個「忍辱負重」也剛好幫阿扁在最後登山的階段,成為他所留下的「汗滴」,也可以成為「傳奇神話」的重要註腳,它更可結合「入聯公投」的大動作,用以轉化為「台灣建國」的傳奇故事,留下這段故事則是為了維持這個國家得以持續發展的凝聚力或充作「民族精神」。
有了想要達成「世界級領袖」的意念,以及為台灣人民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阿扁當然不可能在謝長廷出線以後,就把台灣的政治舞台讓出去,這也是謝長廷遲遲無法攀上舞台擔任主角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是,游錫堃與他的「小山頭」
阿扁選定攻上「高峰」,游錫堃沒有「九五之尊」,所以只能強攻「小山頭」,當然這個「小山頭」也只是一種隱喻。從阿扁執政以來,游錫堃以他的能力能夠做到行政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和黨主席,應該不只是上天對他特別厚愛,還是阿扁對他有永遠給不完的「關愛眼神」所致。
只是,游錫堃能夠不斷的獲得阿扁的「關愛眼神」,也是背後一些「小山頭」支撐的緣故。這些「小山頭」包括曾經在擔任新聞局長時,在立法院內對立法委員做出「砰砰」手勢的葉國興,還有現任秘書長林佳龍從「台灣智庫」帶到中央黨部的一群知識菁英。他們協助游錫堃初選雖然「壯志未酬」,但他們並不就此回到智庫,仍然堅持要戰到最後一刻才願意倒下。
事實上,在民進黨內派系林立的狀態下,游錫堃背後的「小山頭」卻是最弱的一群,除了林佳龍還具有一點政治明星相之外,許多人恐怕連民進黨人也不見得叫得出名字來。所以,為了這群「小山頭」的政治前途,游錫堃堅持利用「正常國家決議文」搶佔深綠這塊餅,免得他過早退出政治舞台,造成後面的「小山頭」前無去路。就因攻上「小山頭」意志,讓游錫堃不得不去繼續扮演「鬥牛英雄」的形象,以便謝長廷若當選,這些「小山頭」在民進黨內還有立足之地


第三是蘇貞昌與他的「暗礁們」

原本在初選之後聲明要「放空自己」的蘇貞昌,他雖然想「放空自己」,但別人卻放不下他。放不下他的原因,除了外界已經臆測許多的阿扁擔心下台後沒人保護的說法之外,其實最大的原因還是那群在初選時被重擊差一點崩潰的新潮流系。

新潮流系在民進黨內是最有組織與謀略的一個派系,就因最有組織,所以排外性超強,讓他們在民進黨內一直出現人緣不佳的窘境。所以在初選中,謝長廷高舉那是一場「新潮流系」與「反新潮流系」的戰爭時,竟然輕易的把這個有組織與謀略的派系給擊垮,這就是台灣人愛說的「猛虎難敵猴群」的表徵。


然而,這個在初選中一直力挺蘇貞昌的新潮流系,並不會因為主子倒台而就此解散。他們化成民進黨的「暗礁」,仍然操縱著初選以後的戰略格局。他們首先從阿扁處著手,在阿扁政府的成員中,還是有許多新潮流系的成員在支撐,如果新潮流系突然從阿扁政府中「人間蒸發」,那麼阿扁的政府體系非垮台不可。這就逼得阿扁不得不在初選後,即使謝長廷已經屬意和葉菊蘭搭配,但行勢比人強,沸沸揚揚一陣子後,謝長廷不得不對「強人」低頭,心不甘、情不願的接受「長昌配」。


蘇貞昌當然清楚他所肩負的使命,所以即使原本已經跑到美國去「放空自己」,最後還是不得不回台當「二哥」。他的使命除了要幫謝長廷當選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原先支持他的「暗礁」新潮流系,免得他們在後扁時代,甚至是謝長廷時代從此在政治舞台上消失。要知道,沒有政治舞台的政治人物,比那個打風箏的唐吉柯德還要悲涼,所以台灣的政治英雄沒有末路,只有不斷的往前衝,直到真正倒下為止。



● 謝長廷與他的「相打雞」



在台灣話中,「相打雞」就是「鬥雞」的意思,民進黨人現在都稱謝系是一群「相打雞」。會形成這種稱呼,主要是謝長廷從高雄市長東山再起時,他知道自己的弱點就是不愛跟人家「相打」,所以過去的「長扁之爭」,他總是在最後關頭退讓。


為了保有他退讓的美德,但政治這條路如果沒有「善鬥」的本能,在民進黨這個到處都是「刺龍刺虎」的鬥爭環境中想要登上高峰,恐怕比走荊棘路還難,所以從高雄市長開始,謝長廷知道結合一群「相打雞」,幫他在前路斬斷荊棘,好讓他在政治的路途上走得順遂。


謝長廷的這一戰略確實發揮了功效,從擔任行政院長時,當時的新聞局長姚文智作先鋒全力打擊TVBS電視台開始,到後來謝系立委謝欣霓全力打擊馬英九的特別費案,讓謝長廷累積了許多民進黨黨員的掌聲,當然這也轉移到謝系可以擔當「衝組」的形象。


畢竟,民進黨員大都來自基層的群眾,他們草莽的性格雖然不見得具有革命的素質,所以那些敢衝,不怕死的作為,一直是最符合他們吃重鹹的口味。謝系成員變成民進黨內的「衝組」,這顯然要比蘇貞昌嘴巴只會喊「衝衝衝」的口號,更具實質的動能,特別是蘇貞昌背後支持的新潮流系,他們在嚴密組織的控制之下,那種衝撞的本能受到制約,所以蘇貞昌口中即使不斷的喊「衝衝衝」,但背後受到制約的幕僚跟不上,所以只能看到蘇貞昌不斷的往前衝,卻看不到跟隨者,讓蘇貞昌衝到頂峰時,頗有「拔劍四顧心茫茫」的悲涼感。蘇貞昌會在初選黨員投票後,不願意繼續做民調就貿然宣布退出初選,或許就是這種「拔劍四顧心茫茫」的寫照。


而謝長廷所組合的謝系,就走跟蘇貞昌完全逆反的方向,他讓派系成員衝上第一線去充當「相打雞」,自己卻在背後羽扇綸巾,頗有諸葛孔明那種在作戰中態度從容不迫、瀟灑閒適的味道。其實,民進黨員一樣受過三國演義的洗禮,所以看到一個態度從容不迫的政治人物,他們心中不由得生出這是「真領袖也」的嚮往之心,謝長廷能夠贏得初選勝利,應該說是他與他的「相打雞」演得太像諸葛孔明的戰法,讓其他的天王不得不倒伏在他的戰略之下,初選中另外三大天王以主帥之姿獨自向前衝,應該就是他們敗選的原因。


現在問題來了,國民黨的馬英九作戰的方式卻是像極了謝長廷,馬英九自己從容不迫去遙遠的鄉下「long stay」,放著一群「相打雞」在中央黨部這個後院廝殺不止。所不同的是,謝長廷的「相打雞」目標是對準馬英九,全力向外擴張勢力,而國民黨的「相打雞」卻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在「內耗」中消磨自己陣營的戰力。


雖然如此,但謝長廷在「三座大山」的障礙之下,他對馬英九也輕敵不得,所以如何規劃選戰的幕僚後勤作業,變成是謝長廷勝選的關鍵課題。



●謝長廷的「兩把刀」

在整個後勤作戰的部署中,謝長廷最重視的莫過於「政策小組」與「策略小組」,這兩個小組就像在作戰過程的「兩把刀」,幫助謝長廷可以揮灑自如。「政策小組」是對他的政策主張給予具體化,讓選民知道謝長廷能為民眾做些什麼,用一句通俗的話就是要讓選民知道謝長廷的「牛肉在哪裡」。雖然選舉之中候選人的人格特質與政黨屬性是決定選戰勝負最關鍵的兩項要素,但總統大選畢竟是全國性的選舉,如果候選人提不出「牛肉」,那麼在未來的各項辯論與對話中,必然會屈居劣勢。

謝長廷身經百戰,當然知道候選人的政策主張,是在強將對峙中最能看出誰是真正強手的關鍵之處,所以他自己緊抓「政策小組」為他謀定各種論述,避免在選戰過程中說錯話,更讓他能在談笑用兵間不會詞窮。而目前這個小組他找來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負責籌畫,林向愷一直是謝長廷團隊的一員,曾經擔任過謝長廷主政時的高雄市政府財政局長,也是李登輝「戒急用忍派」的支持者。

林向愷的名言是:「真理不分白天黑夜」、「我在高雄、台北都是這麼講」,講什麼呢?他說,許多台灣廠商把全球化與中國化劃上等號,且以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造成台灣對中國的依存度逐年升高,台灣的經濟也過度向中國傾斜,就算不管中國對台灣是否有敵意,這種現象都已違反分散風險的原則,且影響台灣的經貿自主性。所以反對對中國過度開放,一直是他最重要的兩岸經貿理念。

謝長廷的「政策小組」除了由林向愷掌舵之外,其他的成原則有來自民進黨謝長廷擔任黨主席時的民進黨政策會的成員,還有來自總統府國安會的研究人員。這些成員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他們長期居於幕後為民進黨的政策進行規劃,所以他們有實質政策規劃的經驗,不會有學者型的吊書袋味道,謝長廷依靠他們進行政策規劃,落實執行的可行性較高,也比較能掌握到選民的胃口。

除了「政策小組」之外,謝長廷陣營另一個「策略小組」主要是幫謝長廷謀定各種作戰的戰略,目前是委由吳乃仁負責。吳乃仁在新潮流系的地位不亞於阿扁最重要的舵手邱義仁,但吳乃仁不滿初選時謝長廷對蘇貞昌的攻擊刀刀見骨,所以一直表示不願意出來協助謝長廷,一直到「長昌配」組成以後,他才「勉為其難」的同意出面助選。

前面我們提過,新潮流系向來以謀略見長,所以吳乃仁同意出面助選以後,謝長廷就找他擔任「策略小組」的負責人,既然由吳乃仁掛名負責,所以「策略小組」的成員主要就由新潮流系的幹部出任。在總統府與行政部門仍由許多新系成員任職之下,「策略小組」可以內聯總統府內的選戰規劃,外引行政院的各種利多的加持,再加上黨部的火力支援。從這個佈局來看,未來這一場選戰,謝長廷陣營勢必形成一場「府、院、黨三合一的聯合作戰」方式,將把選戰的氛圍逐步推向高峰。

● 「一邊一國」的戰爭

當然,未來這一場「府、院、黨三合一的聯合作戰」的選戰方式,主軸還是來自總統府內的規劃,主要可以簡化為是一場「藍、綠一邊一國」的戰爭。

為何會有這樣的想定呢?從二00四年阿扁尋求連任的那一場總統大選之後,「兩顆子彈」基本上已經把台灣的選民劃分成藍、綠兩大陣營,所謂「中間選民」根本在台灣已經不復存在,現在台灣的選民結構不是支持藍、就是支持綠,根本沒有模糊表態的空間。但支持泛藍陣營者還是超過半數以上,對泛藍形成比較有利的局面,所以民進黨要在劣勢的選民結構下操作選戰,唯有更徹底的把選民「一刀切」,才能有勝選的機會。

這個「一刀切」無非就是一種楚河漢界的劃分方式,讓泛藍的勢力無法跨越這條紅線,才能徹底的維護自己的選票不至於流失。所以儘管謝長廷和馬英九都想打靠向「中間路線」的戰爭,但阿扁看準這樣的選法民進黨必敗無疑,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把謝長廷拉向「中綠」這一邊。

這個意思是雖然選民結構偏藍,但如果支持民進黨的選民能夠激發出七成以上的投票率,而支持國民黨選民因國民黨不會造勢,可能只有六成的投票率,這個一成的投票率差距,就可以把弱勢的選票拉上來,最後雖然可能只是贏得相當微小的選票,但在相對多數的原則下,贏一票也是贏。

而最容易激發綠營選民投票熱情的選戰操作手法,一個是「亂局」,一個是以「台灣」為訴求的議題。所以民進黨整個大選的節奏幾乎是一方面是攪亂政治情勢,讓政治越亂越好,最好把美國和中國都拖下水,讓支持綠營的選民在同仇敵慨之下,一同找中國出氣;一方面則是環繞在「台灣」這個議題上轉,讓選民看到的、聽到的都只有「台灣」。於是「台灣入聯」、「台灣國出場」、「台灣國誕生」,「愛台灣」等,似乎已經變成民進黨政治人物隨時需要複頌的「經語」,它也許是一種催化劑,也可能是一種催眠劑,不只可以催眠選民,也催眠自己。

只是,當「愛台灣」已經變成是民進黨在選戰中的催眠劑之後,它的結果會產生何種蝴蝶效應?我們無法準確的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可以想像的是當民進黨的「幾坐大山」都變成「天下第一衝」的角色之後,他們到底會變成黑澤民電影中的「英雄」、「影武者」或是「瘋子」,也許歷史會比電影更準確的做出判斷!



主席文選: 從中共的「輿論困境」看十七大對台報告

中國十七大辦得熱裂,但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到底有什麼新意,才是重點。這次選用王崑義先生所寫的從中共的「輿論困境」看十七大對台報告


從中共的「輿論困境」看十七大對台報告
毛澤東在華北從事叛亂活動時,他曾經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這句有點類似「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話語,其實也反應了從我國政府推動「入聯公投」到中共舉行「十七大」之間,中共在對台輿論戰出現「輿論困境」後的心態。

●情緒語言抨擊我入聯公投

在九月份以前,中共單方面的認定我國政府推動「入聯公投」行動是觸及「法理台獨」的範疇,所以整個九月份,我們聽到中共高層無不使勁的使用「情緒語言」,全面抨擊我國政府推動入聯公投是一種「挑釁」的行為。 中共對我國推動「入聯公投」所使用的「情緒語言」,類似像國台辦所說的:「我們已做好了應對嚴重狀況的必要準備」;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說的:「我們絕不會吞下台獨的苦果」、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所稱:「挫敗入聯公投圖謀是最緊迫的任務」等,當時中共對「入聯公投」似乎有意升高兩岸的情勢,並利用強勢的「情緒語言」對我進行輿論戰,逼迫我方撤銷「入聯公投」的舉動。 只是,「情緒語言」畢竟僅是一種「虛擬概念」的使用。「虛擬概念」是指語言本身並非可見、可聞、可觸或可摸的性質,反而是徒有概念的外形,而無實質的內容,它的作用僅是作為對事務的感嘆或祈使性的情緒發洩而已。所以在輿論戰中使用過多的「情緒語言」,除了發洩己方的情緒之外,並不必然會造成敵對一方的壓力,甚而主動撤銷已經預設的計畫,除非敵對一方有意選擇戰爭,企圖利用戰爭來解決雙方的爭端,否則「情緒語言」很難達成輿論戰的功效,這就是涉及到「輿論困境」的問題了。 「輿論困境」是輿論戰的施為者在過度使用某一類型的「情緒語言」之後,發現對方並不為所動,讓輿論戰的效用遞減,只好另尋他途來解決雙方的爭端。例如,二00三年美伊戰爭發生前,美國不斷對伊拉克放出狠話,要求伊方主動撤銷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伊拉克總統海珊始終不為所動,迫使美國最後選擇祭出戰爭的手段,大軍前進伊拉克剷除海珊政權。

●中共的輿論困境改弦易轍

同樣的,中共對我「入聯公投」發生「輿論困境」以後,他的對台的後續作為應該是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升高「情緒語言」的使用,一直到戰爭爆發為止;另一種就是降低「情緒語言」的使用,回歸到雙方對峙的原點。中共的作為從「十七大」胡錦濤對台報告的部分來看,顯然是選擇了後者,也就是它並不想繼續升高兩岸對峙的氣氛,也不想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雙方在「入聯公投」上的認知差距,所以它選擇回到兩岸對峙的原點,企圖以較柔軟的手段,繼續對我進行統戰。 於是,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到的「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凡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等語句,其中像「結束敵對狀態」、「和平協議」、「三個有利的」說法,完全逆轉前一陣子對「入聯公投」的強硬調性。 當然,中共對台在輿論戰調性的轉變,這是跟前一陣子「入聯公投」時所使用的「情緒語言」所做出的比較,形成「十七大」的說法有讓人「軟更軟」的錯覺。但如果再細細比較,胡錦濤在「十七大」的說法並沒有超出「江八點」以來,中共對台一貫的政策方針,特別是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中共所謂的「結束敵對狀態」、「和平協定」的提出,不過是一種「和平的假象」,故意引誘我國放棄主權的主張,投入一個不可知的「一中」陷阱裡。

●大陸社會不穩定讓中共調性變軟

現在回過頭來思考,中共為何在對「入聯公投」使用強硬的「情緒語言」之後,又逆轉回到對台政策的原點呢?這可能是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一種是中共大概已經清楚認識到「入聯公投」不過是台灣民意的一種期望,不必然跟他們所界定的「法理台獨」有關係,所以沒必要跟我國繼續在這個議題上較勁,甚至是撕破臉讓雙方必須升高到兵戎相見的局面。 另一種可能正如胡錦濤在報告中所說的,中共正面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過大、官僚嚴重腐敗等危及到大陸社會穩定的問題,所以中共認為解決內部的社會危機,要比解決當前兩岸危機更為迫切,所以他們放棄繼續以「情緒語言」對台施壓,避免升高兩岸危機,反而因此促發大陸不穩定的社會因素,進而變成是壓垮中共極權體制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不管中共轉換語言的因素到底為何?若從輿論戰的角度來看,中共還是沒有脫離「一手軟、一手硬」的對台兩手策略,它的目的無非是希望透過軟硬相稱的操作手法,達到對台輿論操控的目的,中共所認為的「輿論操控」,它的意義是指「把資訊內容和資訊傳播手段作為一個系統,自主進行掌握的方法。也就是力求做到掌握資訊內容,壟斷資訊來源,控制傳播手段,壓制有害資訊,牢牢把握戰場輿論宣傳主動權」。這種強調掌握輿論主動權的觀念,一方面既可掌握公共領域的發言權,另一方面則可避免公共領域遭到對方輿論的渲染,造成己方價值的混淆。 也就是說,中共對台所進行的「輿論操控」是希望把對台的政策語言設定在一個軟硬相稱的系統之間,讓我國的大陸政策不至於偏離他所預設的「一個中國」的軌道,這樣它就可以達到掌握對台輿論的主動權,讓兩岸局勢的發展不會脫離它所能掌握的範疇。

●中共對台輿論戰的「輿論困境」

由於中共不斷的意圖掌握對台的輿論操控權,所以這幾年來他們對台所施行的輿論戰,早已呈現「輿論困境」的局面,在沒有新思維,也不願意大膽的與我政府接觸的情況下,只能重複的使用一些已經都是陳腔濫調的「和平假象」語言,讓兩岸的僵局無法打開,特別是他們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去台灣主權化」的目的就相當明顯。所以,中共如果不能打開「輿論困境」的枷鎖,徹底放棄對台輿論操控的目的,而把所有對台政策論述的話語,都只是期待「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扇不開、那扇開」的心態,那麼兩岸關係的發展,恐怕只能一直停滯在原點,讓大家無法有效期待兩岸和平時代的來臨。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台灣讚啦!

各位同志,


今天主席要鄭重宣布一個好消息,就是Youtube台灣站已經成立了。





Youtube為此還舉辦了
Youtube秀台灣的比賽

YouTube到台灣囉!我們特別舉辦《YouTube秀台灣》影片競賽,徵求用創意秀台灣的好影片。題材不拘,只要盡情展現台 灣各面相的獨特之美,我們將選出優秀作品並贈送Flip Video時尚數位攝影機,並將作品刊登在YouTube台灣首頁!

有趣的是在這個時候,中國不知道是為了讓十七大順利舉行,還是看到獨有台灣版,卻無中國版,心有不甘,
把Youtube台灣版和英文版一起封鎖了。

不插廣告 YouTube台版上線
〔記者王珮華/台北報導〕知名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台灣版昨天正式上線,網友可看到我國國旗出現在YouTube全球網站選項上。YouTube創辦人暨首席技術長陳士駿表示,台灣版將提供台灣網友專屬的精選與最喜愛的影片,搜尋引擎也作過調整,搜尋結果將是最貼近台灣民眾的內容。

目前YouTube台灣版觀看次數最多的影片,是「台灣讚啦」YouTube開台慶賀短片,其次則是中天電視台的「大學生了沒」,而日本當紅偶像赤西仁主演的日劇「有閑俱樂部」,台灣還未上映,迷哥迷姐已經可透過YouTube先睹為快。

陳士駿也透露,台灣行動版YouTube軟體幾個月後就會推出,讓使用者可以用手機上傳、觀賞、分享影片。而YouTube嵌入影片的影音廣告,暫時不會出現在台灣版的影片中。

YouTube推出台灣版,六月來台的陳士駿半年內二度來台,他表示,YouTube已經有巴西、法國、日本等十個國家的當地語言版本,近期又出香港、台灣兩個繁體中文版,希望各國語文版的加入,能夠豐富YouTube的影音資料內容,進而促進各國文化的交流。

引擎巨擘Google以天價併購YouTube之後,積極為YouTube尋找商業模式,陳士駿坦言,不少影音網站先讓使用者看三十秒廣告才進影片,但YouTube不想讓使用者變成次等公民,因此還在尋找最佳的廣告展示方式。

隨著版權問題持續困擾YouTube,陳士駿也強調,已經與主要內容提供者合作數位影音識別技術,過濾可能侵權的影片,若使用者持續上傳侵權影片,YouTube會將其停權,並砍掉所有上傳內容。

除了刪除侵權影片外,YouTube也積極與內容提供者合作。YouTube昨天宣佈第一波台灣合作夥伴,中視、天下雜誌、雄獅旅遊、三立電視與公共電視都是其內容供應者。

YouTube即日起至十二月十八日,舉辦「台灣之美」原創影片競賽,鼓勵使用者拍攝台灣人眼中的台灣,優勝者將可獲得一台攝影機,還可收錄在YouTube「台灣之美集錦」中。




中國「吃醋」 封鎖YouTube、Yahoo!英文版
〔記者王珮華/台北報導〕YouTube推出台灣專屬的繁體中文版,除了國旗上了首頁之外,還有一支一分半鐘的短片「台灣讚啦!」向台灣使用者示好;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台灣版惹惱中國,還是時值中國十七大時機敏感,中國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蓋掉包括YouTube、Yahoo!英文版搜尋等網站,中國網友罵聲連連。

YouTube台灣版昨天上線,許多網友發現台灣版頁面右上角有一面我國的旗幟,都感到相當的興奮,頁面上還有一段專為台灣版上線而拍,標題為「台灣讚啦!」的影片,內容為夜市、光華商場、廟會等台灣特色地點。YouTube的誠意,正中台灣網友心坎裡。

但不知是不是這段影片,還是台灣國旗惹惱中國,中國網友昨天上午即發現YouTube無法連上,連帶只要網友打入Google、微軟Live Search、英文版Yahoo!等搜尋引擎網址,也自動跳到中國本土搜尋引擎「百度」去。

中國網友在部落格語帶玄機地表示:「在這個禮拜發生什麼事都不要感到奇怪。」因為上週用Google.cn或Google.com搜尋「十七大」,都無法顯示網頁,網友諷刺地說:「這是Google給十七大送上厚禮。」


根據貓眼論壇中討論的內容,的確可以證實Youtube已被GFW封鎖。





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精彩影片 "台灣讚啦"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入聯議題要生活化

入聯/返聯的路線之爭,其實也不一定就是這麼政治。這篇投書於自由時報的文章,就試著由生活來切入主題。

入聯議題要生活化
■ 劉世忠
不管「入聯」或「返聯」,對人民的生活到底有何「關聯」,恐怕才是確保公投案能夠成功的關鍵。
比方說台灣民眾遭受到SARS這樣慘痛的教訓,讓美、日和歐盟等國表達對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加入聯合國,可以讓台灣所有人民的健康獲得更周全的保障。
另外,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就無法加入「國際刑警組織」,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洗錢、環保、毒品、人口販賣最新資訊,因此民眾在銀行的存款可能受到波及,台灣青少年可能因此更容易購買毒品,造成嚴重的社會與治安問題。
又例如台灣非屬「國際勞工組織」會員,影響台灣一千萬名勞工與在台超過三十五萬名外勞權益之保障。
即使是新聞界的「無冕王」,也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被秘書處拒發採訪證,剝奪台灣新聞從業人員採訪自由,也剝奪了台灣民眾知的權利。
又如,台灣漁船在海上發生國際海事糾紛或者觸法過度捕捉鮪魚時有所聞,卻被排除在多數漁業和鮪類保育委員會之外,無法替台灣漁民在這些相關組織進行公平的協調、仲裁與補償。
現階段綠營「入聯公投」與藍營「返聯公投」之爭,多仍停留在選戰文宣與組織動員層次。綠營全力捍衛「入聯案」的正當性,訴諸台灣申請國際組織以及民眾參與國際競賽被中國打壓的反彈情緒。藍營則是動輒將綠營推動「入聯案」所花費的預算,與學生營養午餐、風災損失等等民生議題掛鉤,試圖營造政府不顧人民生計只顧拚選舉的印象(藍營卻也同時不得不重視台灣主體性強化的政治現實,高舉公投的香跟著綠營拜)。
然而除去無法作為一個正常國家國民的無奈和憤慨,又有多少台灣民眾真正清楚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無法參加聯合國或其所屬國際組織,對他們的權利有何損傷?
因此,民進黨政府應該以簡單明瞭、邏輯清楚的方式,將「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對民眾生活有何影響?」的論述,讓民眾清楚理解、思考,也就是將「入聯公投議題生活化」。
否則一旦「入聯」或「返聯」公投因相互抵消效應,或者未能激發選民足夠投票動機而雙雙失敗,國際社會將認定多數台灣民意對加入聯合國議題並無一致意見,使得兩千三百萬人的權益受到嚴重斲傷。
(作者為外交工作人員)

黃金謊言 徹底拆解

在國民黨"轉進"台灣時,從中國帶走不少黃金,也一直對台灣人民宣傳台灣的財政是靠這批黃金維持穩定的。 然而雖著一些歷史文件公諸於世,這樣的說法顯然經不起檢驗:



黃金謊言 徹底拆解
台灣米糖,救了中國國民黨;美援,化解蔣政權財政困境
曾麗珍2007/10/10
關於中國國民黨疏運黃金來台之數量,蔣介石秘書周宏濤在其口述《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書中指出,一九五○年六月七日央行總裁呈蔣介石報告說明,一九四九年以來運至台灣的純金,共三百七十五萬五千五百四十餘兩,但至一九五○年五月底止,連同撥付台銀的台幣發行準備金八十萬兩在內,總共耗掉三百二十一萬兩千五百四十兩,僅剩五十四萬兩千九百四十兩。消耗最大宗為軍費,平均每月須撥付近十八萬兩,幾個月來花掉兩百一十五萬餘兩,運台純金僅夠再支撐三個多月。

一九五一年一月嚴家淦在中國經濟月刊發表「一年來的中國財政」,一再強調一九五○年是財政最困難的一年,且提到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幣制改革後,國庫收入為支出的八分之一,大量消耗庫存準備金。

再根據趙既昌自傳《財經生涯五十年》一書所言,一九四九年七月國共內戰正殷,趙既昌奉命隨田糧署田雨時署長及軍政部糧秣司長王洲機到台北,與台灣省當局會商軍糧問題。可見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正拿台灣的米糧支撐對共產黨戰鬥所需,並且當年國庫的黃金若有大量耗用,也非用於台灣,而是用在中國作戰的軍隊。

再看「中華民國三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書」,該年度歲出決算十二億九千六百二十五萬元新台幣,歲入加計其他收入總計九億多,不足百分之三十一點五,以舉債九千六百四十六萬元、賒借收入三億一千三百一十三萬元彌補;賒借收入中有黃金及美金等各式外幣及新台幣,一九五○年底止,政府向央行質押透支之黃金為兩百五十八萬四千八百七十三兩,其中一九四九年以前積欠一百五十一萬六千三百五十一兩,一九五○年度結欠一百零六萬八千五百二十二兩。這本由審計長張承槱報告的決算書中指出,「財政部在中央銀行帳上,實際欠款折合為新台幣三十二億一千六百六十六萬餘元,此項墊款應由國庫償還,惟在大陸時期,央行由滬帳移轉之各項外幣活期存款及暫記收款,……該行因渝滬時期,僅憑三十八年五月十六日餘額表移轉,併入現帳,而無詳明記載,故無從清理,……財政部對三十九年以前大陸部份欠款,停止給付,自屬正當。」而中央政府又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七日才遷到台北,可以判定一九四九年前之一百五十一萬六千三百五十一兩黃金,就是在大陸部份之欠款,用於在中國的國共內戰!

我們不免質疑,這一九四九年之前積欠之一百五十一萬多兩黃金有運來台灣嗎?綜合當年省財政廳長嚴家淦及周宏濤的說法,一九五○年庫存黃金幾乎用罄,所以若有運黃金來台,最多也就是一九五○年帳上向央行賒欠的一百零六萬八千五百二十二兩,加上八十萬兩的幣制改革準備黃金而已,總計為一百八十六萬八千五百二十二兩。以該決算書的折算率,每兩黃金折合四十元美金,總值也不過是七千四百七十四萬美元。而一九五○年台灣出口結匯額九千三百零七萬美元,其中以搜刮農民之米糖出口所賺取之外匯就有七千七百一十二萬美元,占出口值的百分之八十二!台灣農民一年的米糖出口值,就抵過來台黃金的價值了(何況這決算書上由央行賒借給國庫的黃金,也不見得全是從中國疏運來台灣的)!

直到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美援恢復,每年約有一億美金流入,才讓國民政府的財政困局改善。因此,真正要說在台灣經濟起步上的貢獻,應是美援及台灣農民每年的米糖等農產品出口,而不是所謂中國國民黨帶來的黃金。

(作者為政大台史所碩士生)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文革謬論 曾蔭權認錯道歉

文革謬論 曾蔭權認錯道歉


以「政治家」自居的特首曾蔭權,12日用文化大革命來比喻民主,引起全城海內外嘩然,狠批他缺乏政治智慧及歷史常識。曾蔭權在事發30小時後,才後知後覺發聲明認錯。今次是他為官40年來首次,亦是首位香港特首收回其言論並公開致歉。但有議員和學者指出,事件嚴重損害曾蔭權以至整個特區政府的威信,甚至會影響稍後政改進程及兩個選舉,道歉也於事無補。

曾蔭權12日上午接受一個電台的英文台訪問時,主動提到

民主發展至極端,就會發生類似文革的局面。

電台主持人當時即場「提醒」,指文革並非極端民主的例子,但曾蔭權仍堅持己見。不過,曾蔭權的言論出街後,議員、學者隨即群起而攻之。

我們來看看訪談的內容:

蔭權道歉收回文革言論 (15:32)
2007年10月13日
行政長官曾蔭權就昨日在電台訪問中有關文化大革命的言論,是不恰當的,他表示抱歉,又收回有關 言論。


曾蔭權發表聲明:「昨日我在電台訪問中,有關文化大革命的言論是不恰當的。對此,我深感抱歉,並收回有關言 論。香港市民深知民主之可貴,期望盡早落實普選。我和大家有共同的期望。我重申我會信守施政報告中的承諾 ,在任期內,盡最大努力解決普選問題。」

曾蔭權昨日在電台節目上談及民主發展與管治效率的問題時,主動拿文革作比喻,指當民主發展走到「極端」,便 會出現如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民掌握一切,(政府)無法管治」的情。

以下是曾蔭權昨日於港台與主持人的對話英文原文:

主持人: I was struck by one phrase at the end of the policy addres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conclusion, you say, we promote democratic developm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social stability or government efficiency, that kind of implies tha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does compromise social stability or government efficiency?

特首: It can, it can, if we go to the extreme, people go to the extreme, and you have a cultural revolution, for instance, in China. When people take everything into their hands, then you cannot govern the place. And eh, the similar thing is...for instance...

主持人: But Cultural Revolution wasn't really an extreme example of democracy.

特首: What is it? People taking power into their own hands! Now, this is what it means by democracy, if you take it to the full swing. In other democracies, even if you have an elected  person, then you overturn the policy in California, for instance, you have initiative number, number, number what, then you overturn policy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that's not necessarily conducive to efficient government.

明報13/10/2007

民主政治的發展,拿來和文革相比,本來就是LJ比雞腿。雖然兩者都是群體的政治行為,但是出發點就大不相同。民主政治強調的是以制度和選舉來決定政治遊戲如何進行,而文革是假群眾力量實現個人意志。文革的結果,已經被公認為現在中國的一場災難,在此時此刻發表這樣的言論,一方面要受到香港反對黨的批判,另一方面又觸了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七大的霉頭。如果這是曾蔭權的真心話,他真的要擔心自己的特首任期能否順利做完了。 有位想要選總統的前黨主席,曾經說過希望國民黨出個胡緊掏,如果想當特首,真的要引以為戒啊! 最後獻上一曲"福佳始終有你"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北京奧運Logo的由來




很多人不清楚這個長得很像"京"的圖案是怎麼來的。貓主席在此公布答案: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Sogola系列

藍軍的創意,有時真的叫人佩服!
警告! 如果看後造成智力受損,主席恕不負責醫治。

點此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