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國民黨和民進黨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本篇文章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瑋哥部落格"館主的著作,有別於一般戰情分析的如何打敗對手,本篇文章著重於如何打敗自已,請各位同志好好欣賞。


國民黨和民進黨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2007/07/09 00:09 曾彥衛

有人說,2008必須要讓國民黨打敗民進黨,也有人說,2008民進黨必須再度擊退國民黨,但筆者認為,兩黨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因為筆者才疏學淺,故將本文分為Rhythm、Momentum、Atman三段說明,讓讀者較易分段閱讀,前二段主要說明選戰的節奏與氣勢,第三段則為本文的結論-勝者之道在於戰勝自我。

壹.Rhythm
政治的人氣起伏,就像股市的大盤走勢,我們回顧一下國民黨、民進黨兩黨的備戰型態,就可大略得知雙邊操作方式的迥異。 國民黨的聲望操作方式是,讓準出線的候選人(連宋)或是預定出線的候選人(馬),使其聲望在4年的中間達到最高潮;當年連宋決定合,泛綠上下氣氛一片低迷,大家都認為「這下死定了」,但就如同股市原理,當波段達到最高點時,就必須向下修正、也使獲利空間愈形狹窄。

同樣的情況,馬英九人氣最高點時,正是2005年年底、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大勝,當年只要馬英九挺誰,誰就可以躺著當選,無論是基隆市長還是台東縣長皆如此(卻也成了馬英九日後的包袱)。

國、民兩黨的聲望走勢,向來都是鐘形曲線,但民進黨的曲線和國民黨正好相反。民進黨講求「先守後攻.利空出盡.撥雲見日」,往往在大選前一年才進行初選競爭,讓整體政治動員比較有「備戰」的感覺,亦可使政治議題的填補和操作較易進行。回顧1999和2007年的情況即可知。 一般認為,選戰中最重要的是文宣、後勤補給、抑或是動員,但筆者認為,要打贏一場選戰,文宣和動員雖是必要但非最重要,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節奏」。而節奏的掌握,往往倚賴最高指揮官、總幹事的判斷。

貳.Momentum
2007上半年,民進黨總統初選議題炒得沸沸揚揚,友人告訴我,民進黨的競爭為何如此激烈,筆者回答他:「你不覺得這段期間,馬英九的新聞不見了嗎?」

如同先進民主國家的政黨,民進黨透過宣傳造勢、政策辯論、政見發表,推出一個民主機制下產生的候選人。而國民黨一方,馬英九卻是在特別費案之下辭去「國民黨黨主席」,然後再當仁不讓的成為總統的「國民黨候選人」,到底是撇清、脫勾?還是藕斷絲連、回歸原始?讓民眾摸不著頭緒。

節奏亦是一種勢、而議題也是一種勢,而「議題勢」最重要的在於「破題」的藝術。當年連宋時代結束後,全世界都猜得到下一個唯一天王是誰,反之,卻沒人能對民進黨有個準,因為民進黨的天王不只一個(這應該拜媒體所賜)。天王們在初選前,透過恐怖平衡來形成議題,初選後,不同的隊伍又可以分進合擊、各就戰鬥位置。

政治動員就如同戰爭操兵,若太過頻繁,會導致動員疲乏,太早開始,會導致後續無力,且政治人物的聲望也是有「元氣」的,太早釋完就會元氣大傷,如果找不到方式去填補,後續就會面臨苦戰。國民黨的提名快民進黨一步,而馬英九挑選副手,也快謝長廷一步,究竟這樣的「拼快」戰術,是好是壞?有待未來分曉。

其實馬英九應該要走「天威難測」的路線,才能與他的人格特質做互補(「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格特質),但可惜馬錯過菁華時段。

參.Atman
這一場選戰,並不是國民黨打敗民進黨,也不是民進黨打敗國民黨,而是兩黨必須打敗過去的自己、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贏得2008。

從兩黨運行的軌跡、氣氛和脈絡來看,國民黨不斷的希望在舊時代的包袱下尋找出路,而民進黨也冀求在媒體夾殺、及黨內外的恐怖平衡中,衝出一條血路。

國民黨首先必須面對的是核心價值的重塑,在這一點,國民黨自1996即不斷希望衝破這個死結,但都功敗垂成。最主要的癥結在於,國民黨是一個創立自中國秋海棠的政黨,其原初理想是為了秋海棠的利益而奮鬥,在國民黨內戰被CCP打敗、撤退到台灣後,從來沒想過台灣有一天會實行直選式的民主,就仿佛第二天醒來,才驚覺遊戲規則已不復以往。

故國民黨若要在核心價值的基本面上與民進黨相抗衡、累積「相罵本」,至少要做到更改黨名、宣布廢除三民主義,才有可能走得長遠,但這一天的到來可能還要再等五到十年,因為這不只與泛藍選民的族群、年齡板塊有關,也與上層菁英的意識形態接受度有關。

第二,國民黨必須嚴謹而審慎的處理黨產議題。筆者曾在DPP研討會上發表文章時說:「討黨產不是我說的,也不是游錫堃說的,是杭廷頓說的。」在全世界許多民主轉型的國家當中,列寧式政黨大多是在舊時代高壓統治下所累積、取得其財產,且因其「一黨專政」的核心價值,使得國產等於黨產。如今台灣已走到民主時代,人民便開始不滿國民黨幾百億的財產和事業「是怎麼來的」,而且一個政黨「搞那麼多錢實在很誇張」。

2000年之前的國民黨,是全世界最有錢的「執政黨」,2000年後仍然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而黨產的問題一拖再拖,從交付信託到變相拍賣、易手,讓人民覺得國民黨沒變的不只是手段和作風,最可議的是其誠意和心態。 再來談到的是民進黨。民進黨在這場選戰中所需要的,是把「台灣的定位」和「本土政權」的定義做一個明確的「再論述」。過去由於時空背景不同,民進黨為了與國民黨相抗衡,將其理想侷限在中國∕去中國,這樣的宣傳效果固然符合於當代,但事易時移,民進黨的新一道菜應該延伸為台灣∕非台灣。

因為,當國民黨思考模式仍不脫大中國沙文主義、經濟政策開口閉口仍然是兩岸∕不兩岸時,民進黨就應從全球戰略面去思考台灣的價值和定位,然而不只是經濟議題,甚至在軍事議題、環保議題上,都應該以東亞戰略面、或是全球戰略面來作思考,才能與國民黨的「始終只與中國發生關係」的論述做一個區隔。

第二個是本土政權的定義。筆者很直觀的認為,所謂本土政權的解釋可為:『一個創立自台灣的政黨,其政黨理念是為台灣而奮鬥,並且該政黨以民主方式取得執政權,即為本土政權。』這樣的論述告訴我們,親民黨、民進黨、台聯黨、綠黨、建國黨、新黨……等等政黨,只要有本事贏得總統大選,都是本土政權,唯有一個政黨不是-中國國民黨。 除非國民黨可以做到最基本的改名(不過……很難)。

如果把選戰技巧比喻成武術派別,國民黨有點像是少林派、民進黨像是武當派;國民黨透過大軍壓境、硬碰硬的方式,逼人民從上而下地接受它的意識形態,而民進黨如同變形蟲一般,隨時嗅出民意的取向和口味,再輸出成一個最可被接受的政治產品。

兩黨的如此風格,與其創立的文化有關,國民黨的行事方式有點像是軍閥,無時無刻捍衛自身絕對的主導權、並以硬式作風奪得「正統」。但民進黨的創立如同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各路人馬既競爭又合作,且每個細胞都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目標和分工。且國民黨的心中認為,政權「本來就是我的」,民進黨的初衷是,政權「本來就是我沒有的」,就形成了穿皮鞋與穿草鞋的競爭。

電影『霍元甲』中,由李連杰飾演的主角曾說過這麼一段:「我以為,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習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透過競技,我們可以發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因為我們最大的對手,可能就是你自己。」

筆者的感想是;
世上的選戰,確實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參選的人,才有強弱之別。 透過選舉,我們可以發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 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可能就是你自己。

沒有留言: